西安交通工程学院2021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作者:冀世保发表时间:2022-01-04
2021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学校概况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是一所省属全日制民办普通本科高校,由理事长张晋生教授创办。其前身是1994年成立的西安科技商贸培训学院,1998年更名为西安科技商贸专修学院,2003年更名为西安科技商贸职业学院。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更名为西安交通工程学院,是目前西北地区唯一一所以“轨道交通类”专业为特色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严格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和学校《章程》办学,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以“自强不息,修德载物”为校训,坚持“人文、科技、创新和谐统一”的办学理念和“笃实惟新、负重图强、驰而不息、交通报国”的大学精神,以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轨道交通行业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已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着力培养“思想品德优、专业基础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职业适应快”的应用型人才。
学校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现设交通运输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中兴通信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思政部、公共课部共8个教学单位和9个研究机构。学校主动对接国家交通强国战略和交通产业快速发展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轨道交通专业特色建设。现有本科专业20个,专科25个,涵盖工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形成了轨道交通类、电气信息类、人文与管理类三大专业集群。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交通运输、车辆工程、交通工程专业获批陕西省“一流专业”。
学校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态势,积极推进人才培养工作高质量发展。不断深化规范发展、促进内涵发展、实施特色发展,注重实践教学和学生能力培养,与行业企业联合办学,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学校积极探索国际化办学的路子,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交流与合作,与法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泰国等多所高校就学生交换、海外实习实践、短期交流、联合培养及学历提升等项目开展合作,签订合作意向书。与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开展“国际化素质提升活动”和“一带一路”文化活动,对外开放交流持续扩大。
建校以来,艰苦创业、筚路蓝缕、开拓创新,育人质量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得到拓展,先后为社会培养了6万多名应用型人才,为国家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16年成为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会员单位,2017年举办了“全国轨道交通教育发展论坛”,2018年承办了第十届全国“捷安杯”城市轨道交通职业技能竞赛,2020年获批为教育部首批“1+X+5G移动网络运维”试点院校。由于学校办学成绩突出,先后获得“陕西省示范性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机构”“陕西省教育系统文明校园”“陕西省平安校园”、陕西省“五星”级党组织、“陕西省五四红旗团委”“陕西省先进基层党组织”、陕西省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等殊荣。(本报告数据来源西安交通工程学院毕业生就业派遣数据库,统计截止2021年8月31日)
第一章 毕业生基本情况
一、 毕业生规模
(一) 本科毕业生规模
学校2021届本科毕业生1295人。其中女性381人,占本科毕业生总人数29.42%;男性914人,占本科毕业生总人数70.58%。
(二) 专科毕业生规模
学校2021届专科毕业生2663人。其中女性836人,占专科毕业生总人数31.39%;男性1827人,占专科毕业生总人数68.61%。
二、 毕业生民族结构
(一) 本科毕业生民族结构
2021届本科毕业生包括汉族在内的共5个民族,汉族人数最多1281人,占本科毕业生总人数98.92%。
表 1 本科毕业生民族结构
名族 |
人数 |
比例 |
汉族 |
1281 |
98.92% |
蒙古族 |
1 |
0.08% |
回族 |
9 |
0.69% |
满族 |
3 |
0.23% |
达斡尔族 |
1 |
0.08% |
(二) 专科毕业生民族结构
2021届专科毕业生包括汉族在内的共20个民族,汉族人数最多2460人,占专科毕业生总人数92.38%。
表 2 专科毕业生民族结构
名族 |
人数 |
比例 |
名族 |
人数 |
比例 |
汉族 |
2460 |
92.38% |
侗族 |
2 |
0.08% |
蒙古族 |
9 |
0.34% |
白族 |
1 |
0.04% |
回族 |
63 |
2.37% |
土家族 |
3 |
0.11% |
藏族 |
30 |
1.13% |
哈萨克族 |
7 |
0.26% |
维吾尔族 |
56 |
2.10% |
黎族 |
1 |
0.04% |
苗族 |
3 |
0.11% |
东乡族 |
3 |
0.11% |
彝族 |
1 |
0.04% |
土族 |
13 |
0.49% |
壮族 |
1 |
0.04% |
达斡尔族 |
1 |
0.04% |
布依族 |
3 |
0.11% |
撒拉族 |
1 |
0.04% |
满族 |
4 |
0.15% |
仡佬族 |
1 |
0.04% |
三、 毕业生生源结构
(一) 本科毕业生生源结构
2021届本科毕业生来自全国17个省、市和自治区。陕西省生源共1063人,占比为82.08%;外省生源232人,占比17.92%。
表 3 本科毕业生生源结构
生源所在省市 |
人数 |
占毕业生总人数比例 |
占外省生源比例 |
陕西省 |
1063 |
82.08% |
-- |
山西省 |
61 |
4.71% |
26.29%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41 |
3.17% |
17.67% |
安徽省 |
27 |
2.08% |
11.64% |
甘肃省 |
27 |
2.08% |
11.64% |
内蒙古自治区 |
18 |
1.39% |
7.76% |
青海省 |
13 |
1.00% |
5.60%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11 |
0.85% |
4.74% |
四川省 |
9 |
0.69% |
3.88% |
河南省 |
7 |
0.54% |
3.02% |
河北省 |
5 |
0.39% |
2.16% |
山东省 |
4 |
0.31% |
1.72% |
浙江省 |
4 |
0.31% |
1.72% |
辽宁省 |
2 |
0.15% |
0.86% |
黑龙江省 |
1 |
0.08% |
0.43% |
湖北省 |
1 |
0.08% |
0.43% |
湖南省 |
1 |
0.08% |
0.43% |
(二) 专科毕业生生源结构
2021届专科毕业生来自全国24个省、市和自治区。陕西省生源共1090人,占比为40.93%;外省生源1573人,占比59.07%。
表 4 专科毕业生生源结构
生源所在省市 |
人数 |
占毕业生总人数比例 |
占外省生源比例 |
陕西省 |
1090 |
40.93% |
-- |
甘肃省 |
564 |
21.18% |
35.86% |
山西省 |
289 |
10.85% |
18.37%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163 |
6.12% |
10.36% |
青海省 |
143 |
5.37% |
9.09%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87 |
3.27% |
5.53% |
安徽省 |
63 |
2.37% |
4.01% |
河南省 |
62 |
2.33% |
3.94% |
贵州省 |
48 |
1.80% |
3.05% |
内蒙古自治区 |
45 |
1.69% |
2.86% |
四川省 |
31 |
1.16% |
1.97% |
浙江省 |
28 |
1.05% |
1.78% |
黑龙江省 |
12 |
0.45% |
0.76% |
河北省 |
8 |
0.30% |
0.51% |
山东省 |
8 |
0.30% |
0.51% |
广东省 |
6 |
0.23% |
0.38% |
海南省 |
6 |
0.23% |
0.38% |
湖北省 |
2 |
0.08% |
0.13% |
江苏省 |
2 |
0.08% |
0.13% |
西藏自治区 |
2 |
0.08% |
0.13% |
福建省 |
1 |
0.04% |
0.06% |
湖南省 |
1 |
0.04% |
0.06% |
吉林省 |
1 |
0.04% |
0.06% |
重庆市 |
1 |
0.04% |
0.06% |
四、 毕业生二级学院结构
(一) 本科毕业生二级学院结构
2021届本科毕业生人数占比排名前三的二级学院是:交通运输学院(34.67%)、电气工程学院(21.00%)、机械工程学院(13.44%)。
(二) 专科毕业生二级学院结构
2021届专科毕业生人数占比排名前三的二级学院是:交通运输学院(44.80%),机械工程学院(17.35%),人文与管理学院(10.85%)。
五、 毕业生专业结构
(一) 本科毕业生专业结构
2021届本科毕业生中交通运输、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和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人数均在100人以上,分别占比为:34.67%、13.36%、7.80%。
表 5 本科毕业生专业结构
专业 |
人数 |
比例 |
交通运输 |
449 |
34.67% |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
173 |
13.36% |
财务管理 |
101 |
7.80%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99 |
7.64%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96 |
7.41% |
工程造价 |
91 |
7.03% |
通信工程 |
91 |
7.03% |
车辆工程 |
78 |
6.02% |
物流管理 |
37 |
2.86% |
土木工程 |
33 |
2.55% |
物联网工程 |
33 |
2.55% |
交通工程 |
14 |
1.08% |
(二) 专科毕业生专业结构
2021届专科毕业生中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高速铁路客运乘务专业、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人数均在200人以上,分别占比为:29.67%、16.75%、8.22%。
表 6 专科毕业生专业结构
专业 |
人数 |
比例 |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
790 |
29.67% |
高速铁路客运乘务 |
446 |
16.75% |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 |
219 |
8.22% |
电气自动化技术 |
136 |
5.11% |
工程造价 |
129 |
4.84% |
动车组检修技术 |
120 |
4.51% |
会计 |
114 |
4.28% |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 |
72 |
2.70% |
铁道车辆 |
68 |
2.55% |
通信技术 |
34 |
1.28% |
财务管理 |
65 |
2.44% |
计算机网络技术 |
63 |
2.37% |
铁道供电技术 |
60 |
2.25% |
建设工程管理 |
59 |
2.22% |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
56 |
2.10% |
电子商务 |
48 |
1.80% |
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 |
46 |
1.73% |
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 |
36 |
1.35% |
物流管理 |
33 |
1.24% |
工商企业管理 |
31 |
1.16% |
建筑工程技术 |
22 |
0.83% |
工程测量技术 |
16 |
0.60% |
第二章 毕业生就业率
一、整体毕业生就业率
(一) 本科毕业生就业率
2021届本科毕业生总计1295人,总就业人数1179人,其中男性就业率为91.25%,女性就业率为90.55%,本科生总体就业率为91.04%。
(二) 专科毕业生就业率
2021届专科毕业生总计2663人,总就业人数2418人,其中男性就业率为90.80%,女性就业率为92.22%,专科生总体就业率为90.15%。
二、各二级学院毕业生就业率
(一) 各二级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率
2021届本科毕业生所在的二级学院中,中兴通信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就业率均到达90%以上。
(二) 各二级学院专科毕业生就业率
2021届专科毕业生所在的二级学院中,其中人文与管理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五年制高职部、电气工程学院就业率均在90%以上,人文与管理学院就业率99.19%。
三、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
(一) 本科毕业生各专业就业率
2021届本科毕业生分布在12个专业,就业率整体较好,其中通信工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物联网工程、物流管理、交通运输、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财务管理专业就业率均达到90%以上。
表 7 本科毕业生各专业就业率
专业 |
人数 |
就业人数 |
就业率 |
通信工程 |
91 |
90 |
98.90%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96 |
94 |
97.92% |
车辆工程 |
78 |
75 |
96.15% |
物联网工程 |
33 |
31 |
93.94% |
物流管理 |
37 |
34 |
91.89% |
交通运输 |
449 |
412 |
91.76% |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
173 |
156 |
90.17% |
财务管理 |
101 |
91 |
90.10% |
工程造价 |
91 |
80 |
87.91% |
土木工程 |
33 |
27 |
81.82%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99 |
80 |
80.81% |
交通工程 |
14 |
9 |
64.29% |
(二) 专科毕业生各专业就业率
2021届专科毕业生分布在22个专业,就业率整体较好,其中铁道车辆、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动车组检修技术、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物流管理、工程测量技术、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建设工程管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财务管理、工程造价、会计、通信技术、工商企业管理、高速铁路客运乘务、铁道供电技术专业就业均在90%以上。
表 8 专科毕业生各专业就业率
专业 |
人数 |
就业人数 |
就业率 |
铁道车辆 |
68 |
67 |
98.53% |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 |
219 |
211 |
96.35% |
建筑工程技术 |
22 |
21 |
95.45% |
动车组检修技术 |
120 |
114 |
95.00% |
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 |
36 |
34 |
94.44% |
物流管理 |
33 |
31 |
93.94% |
工程测量技术 |
16 |
15 |
93.75% |
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 |
46 |
43 |
93.48% |
建设工程管理 |
59 |
55 |
93.22% |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 |
72 |
67 |
93.06% |
财务管理 |
65 |
60 |
92.31% |
工程造价 |
129 |
118 |
91.47% |
会计 |
114 |
104 |
91.23% |
通信技术 |
34 |
31 |
91.18% |
工商企业管理 |
31 |
28 |
90.32% |
高速铁路客运乘务 |
446 |
402 |
90.13% |
铁道供电技术 |
60 |
54 |
90.00% |
电气自动化技术 |
136 |
121 |
88.97% |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
790 |
702 |
88.86% |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
56 |
48 |
85.71% |
电子商务 |
48 |
40 |
83.33% |
计算机网络技术 |
63 |
52 |
82.54% |
第三章 毕业生就业流向
一、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
(一) 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
2021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比例较高的是:陕西省(54.16%)、浙江省(24.76%)、山西省(2.14%)。
表 9 本科毕业生就业工作城市分布
地区名 |
人数 |
占比 |
地区名 |
人数 |
占比 |
陕西省 |
632 |
54.16%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8 |
0.69% |
浙江省 |
289 |
24.76% |
河北省 |
7 |
0.60% |
山西省 |
25 |
2.14% |
福建省 |
7 |
0.60% |
山东省 |
24 |
2.06% |
重庆市 |
7 |
0.60% |
北京市 |
22 |
1.89% |
甘肃省 |
7 |
0.60% |
安徽省 |
19 |
1.63% |
青海省 |
7 |
0.60% |
广东省 |
19 |
1.63% |
辽宁省 |
6 |
0.51% |
内蒙古自治区 |
18 |
1.54% |
湖北省 |
5 |
0.43% |
河南省 |
15 |
1.29% |
天津市 |
2 |
0.17% |
上海市 |
13 |
1.11% |
云南省 |
2 |
0.17% |
江苏省 |
12 |
1.03% |
湖南省 |
1 |
0.09% |
四川省 |
9 |
0.77%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1 |
0.09%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9 |
0.77% |
--- |
--- |
--- |
2021届本科毕业生在陕西省就业分布情况,其中分布比例相对较高的是:西安市(66.77%)、榆林市(9.18%)、咸阳市(5.70%)。
(二) 专科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
2021届专科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比例较高的是:陕西省(44.42%)、浙江省(19.15%)、甘肃省(5.34%)。
表 10 专科毕业生就业工作城市分布
地区名 |
人数 |
占比 |
地区名 |
人数 |
占比 |
陕西省 |
740 |
44.42% |
内蒙古自治区 |
13 |
0.78% |
浙江省 |
319 |
19.15% |
上海市 |
13 |
0.78% |
甘肃省 |
89 |
5.34% |
贵州省 |
11 |
0.66% |
四川省 |
86 |
5.16% |
重庆市 |
8 |
0.48% |
山西省 |
77 |
4.62% |
山东省 |
4 |
0.24%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49 |
2.94% |
天津市 |
3 |
0.18% |
青海省 |
40 |
2.40% |
黑龙江省 |
2 |
0.12% |
湖北省 |
32 |
1.92% |
湖南省 |
2 |
0.12% |
河南省 |
29 |
1.74% |
海南省 |
2 |
0.12% |
江苏省 |
28 |
1.68% |
西藏自治区 |
2 |
0.12% |
广东省 |
27 |
1.62% |
辽宁省 |
1 |
0.06% |
安徽省 |
25 |
1.50% |
福建省 |
1 |
0.06% |
河北省 |
23 |
1.38% |
江西省 |
1 |
0.06%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21 |
1.26%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1 |
0.06% |
北京市 |
16 |
0.96% |
云南省 |
1 |
0.06% |
二、毕业生就业领域分布
(一) 本科毕业生就业领域分布
2021届本科毕业生就业领域,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34.17%),建筑业(14.20%),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10.93%)。
(二) 专科毕业生就业领域分布
2021届专科毕业生就业领域,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4.37%),建筑业(15.13%),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10.68%)。
三、毕业生就业职位类别分布
(一) 本科毕业生就业职位类别分布
2021届本科毕业生就业主要从事的职位类型,分布比例相对较高的是生产和运输设备操作人员(36.57%),其他专业技术人员(21.46%),工程技术人员(16.91%)。
(二) 专科毕业就业职位类别分布
2021届专科毕业生就业主要从事的职位类型分布比例相对较高的是生产和运输设备操作人员(33.95%),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16.85%),其它专业技术人员(15.13%)。
四、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一) 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2021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比例相对较高的是民营企业(58.43%),国有企业(38.98%),其他事业单位(1.12%)。
(二) 专科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2021届专科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比例相对较高的是民营企业(67.47%),国有企业(29.23%),其他事业单位(1.38%)。
五、毕业生就业单位规模分布
(一) 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规模分布
2021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人员规模分布比例相对较高的是1000-5000人(30.81%),5000-9999人(24.62%),10000人以上(17.83%)。
(二) 专科毕业生就业单位规模分布
2021届专科毕业生就业单位人员规模分布比例相对较高的是500-999人(36.13%),150-499人(19.17%),1000-5000人(17.83%)。
第四章 毕业生升学情况
(一) 本科毕业生升学情况
学校2021届本科毕业生升学人数为11人,升学率为11.49% 。本科专业中升学的专业分别是车辆工程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工程造价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交通运输专业、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
表 11 本科毕业生升学率
专业 |
毕业人数 |
升学人数 |
升学率 |
车辆工程 |
78 |
3 |
3.85% |
物联网工程 |
33 |
1 |
3.03% |
工程造价 |
91 |
1 |
1.10%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96 |
1 |
1.04% |
交通运输 |
449 |
4 |
0.89% |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
173 |
1 |
0.58% |
合计 |
920 |
11 |
11.49% |
(二) 专科毕业生升学情况
学校2021届专科毕业生升学人数为734人,升学率为27.73%,其中升学率相对较高的专业是:会计专业(63.16%),工商企业管理专业(54.84%),财务管理专业(52.31%)。
表 12 专科毕业生升学率
专业 |
毕业人数 |
升学人数 |
升学率 |
会计 |
114 |
72 |
63.16% |
工商企业管理 |
31 |
17 |
54.84% |
财务管理 |
65 |
34 |
52.31% |
电子商务 |
48 |
21 |
43.75% |
计算机网络技术 |
63 |
25 |
39.68% |
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 |
46 |
18 |
39.13% |
工程造价 |
129 |
44 |
34.11% |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
790 |
234 |
29.62% |
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 |
36 |
10 |
27.78% |
建筑工程技术 |
22 |
6 |
27.27% |
铁道供电技术 |
60 |
16 |
26.67% |
通信技术 |
34 |
9 |
26.47% |
电气自动化技术 |
136 |
36 |
26.47% |
建设工程管理 |
59 |
14 |
23.73% |
高速铁路客运乘务 |
446 |
101 |
22.65% |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
56 |
9 |
16.07% |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 |
219 |
34 |
15.53% |
物流管理 |
33 |
5 |
15.15% |
动车组检修技术 |
120 |
17 |
14.17% |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 |
72 |
9 |
12.50% |
铁道车辆 |
68 |
3 |
4.41% |
总计 |
2647 |
734 |
27.73% |
第五章 毕业生就业工作举措
为指导我校毕业生正确择业,保证毕业生就业工作顺利进行,持续提高我校就业指导和服务质量,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和更高质量就业,我校深入贯彻党中央、教育部、陕西省教育厅等上级主管部门的工作要求,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直面问题,锐意创新,务实奋进,着力打造高效的就业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我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确保就业工作平稳向前发展。
一、立足学校发展阶段,构建就业工作保障格局
一是构建“校院两级”就业工作责任制。出台《西安交通工程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校长任毕业生就业创业领导小组组长,各学院院长、书记负总责,形成“学校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相关部门协同抓、二级学院具体抓”的四级管理体系。在攻坚阶段,分管校领导带队走访后进培养单位,与培养单位院长、书记一起研判形势,提出解决办法、提升就业质量。
二是优化就业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学校将就业工作纳入学院初始考核、纳入人才培养评价、纳入干部绩效考核等评价体系,同时启动“联系帮扶学院”等工作机制,定期面向全校通报各培养单位的就业进展,开展“就业工作先进个人”评选,从制度上保障考核机制的完整性,有效激发了全员参与就业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建立“跟踪反馈”联动机制。招就处牵头协调教务处、学工、校友会等部门,通过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等举措,为招生和培养单位研判形势、深化改革、精准施策,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逐步形成了“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
二、贯彻国家发展新要求,构建就业导向新格局
一是整合社会资源,加强重点区域市场培育。学校积极参加“陕西省师范类高校就业联盟”,与陕西 36 所师范院校共同开拓市场,资源共享,报团取暖。通过走访调研,拓展就业市场,了解用人单位需求变化,听取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评价,积极宣传学校的发展和毕业生状况,建立长久就业基地,邀请用人单位来我校选聘毕业生,促进我校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二是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彰显责任使命担当。鼓励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参与征兵入伍、选调生、西部计划、 “三支一扶”等项目。通过征兵入伍工作宣讲会、基层就业座谈会等就业活动,与毕业生面对面交流,帮助学生树立到西部就业大有可为的信念,鼓励引导他们积极投身西部、投身基层。
三、了解社会发展新需求,构建就业市场新格局
一是创新开展市场培育。整合校内外资源,调动各学院、专业教师和校友的力量,持续巩固传统、重点就业市场,多渠道挖掘、拓展就业市场,加大就业市场开拓力度,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就业岗位。二是多渠道办好招聘活动。依托教育部 24365 校园招聘服务平台,与智联招聘、易校招等招聘机构合作,每两周举办一场网络双选会。举办大型网络招聘会、网上专场宣讲会、线下专场招聘会等,举办冬季、春季大型招聘会,提供更多的招聘岗位。与二级学院合作,探索举办行业专场招聘会。
四、顺应时代发展新标准,构建就业指导服务新格局
一是抓“精准服务”。开展“我的求职故事”“职遇启行” “公务员模拟大赛”等活动,打造多样的就业品牌活动。开通《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就业创业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创建多层次的就业课程。二是抓“平台建设”。加大对就业工作的投入保障,设立用人单位服务大厅、学生服务大厅等就业服务平台,为学生培训、单位招聘、现场签约,提供优质的阵地保障。同时搭建云端智慧服务平台,持续优化就业新媒体宣传矩阵,不断完善“互联网+就业服务”工作。三是抓“就业帮扶”。把困难群体的帮扶作为就业工作、资助工作的重点,通过建立“校领导联系制度”“就业中心干部对接制度”“培养单位领导及学工干部帮扶制度”等“一对一”结对帮扶制度,实行“一生一策”网络化、全覆盖动态指导帮扶,帮助家庭困难、就业困难、少数民族毕业生、 残疾毕业生等困难群体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
我校成立了“西安交通工程学院就业质量提升工程”项目运行工作团队,全方位指导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团队成员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要高效率当好桥梁纽带,在促进就业上务求实效。通过把涉及毕业生就业的方方面面联系在一起,促进供需精准对接。要建好就业供需对接平台,加强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和企业、行业间的相互合作,组织开展大学生就业供需对接活动,建立毕业生就业支持体系。要建好毕业生就业战线交流平台,常态化组织开展大学生就业工作队伍能力培训、学术研讨、经验交流、调研考察等活动,不断提升就业队伍能力水平。
二要高质量做好研究咨询,在服务决策上贡献智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项目组要发挥人才荟萃的优势,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强对西安交通工程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宏观理论研究,以新思想新战略引领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创新局面。 要加强实践研究,发挥项目组成员密切联系行业、企业的优势,及时跟踪产业发展变化和毕业生职业发展,研判就业市场和不同行业领域人才供需趋势,建立毕业生就业状况对学校招生、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反馈机制。
三要高起点推动产教融合,在协同育人上共建共赢。当前,服务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迫切需要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动教育与经济社会良性循环、协调发展,更好发挥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项目组贯通政府与社会、高校与企业、行业与产业,要把推动产教融合、学职对接作为重大任务,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引导骨干企业深度参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推动高校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调整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供给和产业需求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协同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
第六章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反馈
一、用人单位对人才素养的需求
(一) 本科毕业生用人单位对人才素养的需求情况
用人单位对本校本科专业人才招聘需求“素养”主要分布在:“责任感”(35.47%), “乐于合作”(30.78%),“积极主动”(21.72%)。
(二) 专科毕业生用人单位对人才素养的需求情况
用人单位对本校专科人才招聘需求“素养”主要分布在:“责任感”(66.49%),“爱国敬业”(29.48%),“乐于合作”(23.18%)。
二、用人单位对人才通识能力的需求
(一) 本科毕业生用人单位对人才通识能力的需求情况
用人单位对本校本科专业人才招聘需求“通识能力”主要分布在:“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72.38%)、“沟通与表达能力”(62.82%)、“逻辑思维能力”(29.34%)。
(二) 专科毕业生用人单位对人才通识能力的需求情况
用人单位对本校人才招聘需求“通识能力”主要分布在:“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68.71%)、“学习能力”(59.32%)、“新知识接受能力”(51.44%)。
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
(一) 用人单位对本科毕业生的满意度情况
用人单位对本校本科毕业生的综合满意度为86.68%(满意+较为满意+一般三项合计)。其中满意(27.43%),较为满意(48.96%),一般(10.29%)。
(二) 用人单位对专科毕业生的满意度情况
用人单位对本校专科毕业生的综合满意度为81.96%(满意+较为满意+一般三项合计)。其中满意(35.42%),较为满意(28.00%),一般(18.54%)。
第七章 总结与反馈
一、总结
我校2021届毕业生中陕西省生源占总生源比例为82.08%,外省生源占总生源比例为17.92%。2021届本科毕业生选择在陕西省就业占比为54.16%,在就业地域排名第一; 2021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浙江省的比例为24.76%,流向山西省的比例2.14%,分别位居就业地域的第二位、第三位。2021届专科毕业生选在陕西省就业占比为44.42%、在就业地域排名第一;2021届专科毕业生选择在浙江省的比例为19.15%、流向甘肃省的比例为5.34%,分别位居就业地域的第二位、第三位。
我校积极加强校地、校企合作,为地方及企业提供了大量优质人才。学校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为目标,先后与地铁运营公司、铁路局集团公司、中铁工程局等200多家优质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人才培养与输送机制,并成为中铁电气化局“四电工程”人才输送基地,宁波地铁“电客车司机”委托订单培养单位、杭港地铁“通信与信号维修、车辆检修”委托培养单位,形成了学校与企业、专业与职业、学生与岗位对接的人才培养机制。建校二十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文化铸校”的发展战略,按照“注重内涵、彰显特色、产教融合、协调发展”的建设思路,构筑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培养了数万名“思想品德优、专业基础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职业适应快”的应用型人才,为国家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发展建议
(一)不断完善教育教学监督反馈体系和就业反馈机制。通过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的评价以及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及时调整我校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就业对教育教学的反馈作用,使学科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断相适应,从而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核心,以优化课程体系和强化实践教学为重点,以培养“品德优、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实践锻炼”五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凝炼专业特色,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二)高度重视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状况对专业设置的影响。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招生结构和专业设置,适当增加优质生源或就业较为集中地区的招生计划,增加优势学科招生计划,减少或停招社会需求不足的专业,适时创办优势学科交叉融合的新专业,在提高生源质量的同时,确保毕业生适销对路,形成招生-培养-就业的良性互动循环。
(三)积极拓宽就业渠道。鼓励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中小微企业就业和创业,树立基层就业典型。与相关部门积极协调,健全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对高校毕业生跨地区、跨行业就业的,做好社会保险转移接续、人事档案管理服务、职称评定等工作,畅通毕业生跨区域、跨不同单位主体就业的渠道。
(四)进一步提升就业指导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力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把就业指导课程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学科专业相融合。发挥专业课教师的作用,从学生专业成长角度帮助学生开展就业指导。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定期开展对辅导员等就业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全面提高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